• 29 JAN 16
    • 0

    頸肌腱張力障礙 (Cervical Dystonia)

    真實個案 33歲從事設計工作的黃小姐在2005年開始發覺頸痛,起初以為肌肉疲勞,休息後又覺好些。 過了一段時間後,她的頸痛不但沒有好轉而且還嚴重起來,她漸漸發覺她的頸不能轉右邊,頭自動轉向左邊,如想轉向右邊,右頸肌肉會拉緊及頭會不停地震動及回彈向左方,令頸椎無法轉向右邊。面和頸只能固定在左邊,悄一移動頸椎就會不停地 “戚下戚下” 的樣子。 後來黃小姐還感覺頭痛,每星期都發作2-3次,右耳間中會有耳鳴。X-光中看到頸椎5,6節中度退化,頸椎生理孤度遍直及輕微頸椎則彎向左。經詳細驗查後診斷為 “頸肌腱張力障礙” 。 病人從2009年7月開始接受治療,現在頸痛的程况已大大改善,病人的頭轉動亦可自行控制,頭及頸震動的頻率亦大大減少。 黃小姐 33歲 徵狀 病人的頭及頸部只能單向一方,如要反方向轉動頭部,頸的肌肉會拉緊,阻止頸椎轉動,病人的頭也會出現震動及反射跳動。病人的徵狀也會隨著行路或遇上壓力時加強,反之如休息及睡眠時會比較舒適一點。80%的患者除了發現頸椎活動受阻外,還會感覺頸痛。大既33%-40%患者出現頭震動,手震動或兩者都同時出現。 病理分析 頸肌腱張力障礙是屬於 “收縮性斜頸症” 的一種。在神經病埋學上是一種活動性機能失調的現象,其病理原因不明,可能與 “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 失調有關(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內是負責控制及調節肌肉自控活動)。亦有其它研究顯示可能與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不平衡所致,神經遞質是由神經未梢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此物質會通往肌肉用作傳遞信息,但若這神經遞質過份產量,會可能導致部份肌肉過份收縮而產生肌肉痙攣。 治療 由於這個症是沒有根治的辦法,所以治療方面都是以針對放鬆肌肉及刺激頸椎神經為主,利用頸椎減壓治療及手療矯正來幫助病人舒緩痛症。亦鼓勵病人作多方面伸展運動來增加關節活動能力。其它治療方法包括可選擇 “肉毒桿茵”(BOTOX) 注射來控制肌肉,因藥性會随時間而消失,病人須持續注射。如患者的程况嚴重,接受保守性治療冇效,這可能便要接受手術把部份攣縮肌肉內的神經細胞切除。

    Read more →
    • 29 JAN 16
    • 0

    頸痛 / 頸椎退化

    相信大部份人都試過頸部酸痛和僵硬,它有時只在後頸部份出現,有時連肩膊兩側、上背、前臂、 甚至手指也會受到牽連。嚴重時更感到頭痛、暈眩、嘔心等情況出現。當患者移動或轉動頸部, 尤其作出後仰或側彎的動作時,頸部的痛楚更會增加。 頸部的構造 常的頸部有一個後凹的弧度。它是由七節脊椎骨組成,用來支撐大約 15-17 磅重的頸部 ( 圖一 )。 椎骨與椎骨之間有一層軟骨,有避震作用。而每節頸椎都依靠韌帶彼此銜接,最外層覆蓋著強而 有力且彈性極佳的肌肉,令到頭部和頸部能移動或轉向各個方向 ( 圖二 )。 頸椎中間是空心的,內部含有脊髓,是大腦與身體之間傳遞訊息和命令的管道。而每一節頸脊髓 又分出一對脊神經,它是用來掌管兩邊上肢與頸、肩的感覺和運動功能。 頸部酸痛的成因 [ 1 ] 退化性關節炎 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大且載重的關節容易老化。頸椎退化是因為椎間軟骨 漸漸脫水和鈣化,因此變得脆弱,軟骨的椎體會因承受過多的壓力而漸漸在邊緣地方長出骨刺, 因而壓著周圍敏感的組織,例如韌帶和神經線,引起痛楚及麻痺。 [ 2 ] 軟骨突出 老化的軟骨外圍容易磨損,使中間的柔軟物質凸出來,壓著神經線,令痛楚範圍擴大至手臂及 手指。頸椎中的第五、第六節與第六、第七節之間發生病變的機會最高。 [ 3 ] 外來的撞擊 當人靜止時,突如其來從後方的撞擊令頸部向後仰或車子剎制時令頸部向前傾,這兩種情況都會 令頸部的韌帶、肌肉甚至骨頭產生嚴重的創傷。跌倒和不正確的運動姿勢也會令頸部扭傷的。 [ 4 ] 不正確的姿勢 大部份的頸部酸痛是因為長期姿勢不正確,令頸部肌肉疲勞及韌帶拉傷所引致的。最常見的不良 姿勢包括彎腰駝背、頭往前傾、頭部重心落在身體正中線的前方,令頸椎承受額外的壓力,同時 肌肉也增加了很多負擔。工作方面也會因工作檯高度不適當、燈光不足或情緒緊張等而養成頸部 前傾的壞習慣。另外,肥胖亦會令腹肌鬆軟無力,導致背部及頸部姿勢不正確。 [ 5 ] 類風濕關節炎 這種疾病會影響所有的滑膜關節,令關節腫痛。 如果感到頸部疼痛及手指麻痺等症狀,應立即醫治。首先醫生會作出詳細的檢查,如有必要, 還會照 X-光片確切找出疼痛或麻痺的根源。 脊醫會以手療法(Cox®椎間盤(軟骨)減壓治療法) 矯正功能性移位之脊骨及關節,逐漸減少患處的痛楚。如有需要可能會配合藥、脊椎阻隔注射治療、微創手術為患者進合綜合治療。 治療其間脊醫更會指導病者如何注重其正確的姿勢, 一方面可增強頸部的活動角度和肌力,另一方面可學習如何預防頸部酸痛的觀念。 真實個案

    Read more →
    • 29 JAN 16
    • 0

    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CSM)

    真實個案 53歲的鄔先生在08年12月開始發現自己四肢有麻痺及乏力感覺,而且還有泌尿功能失調的徵狀。當時他正處於加拿大,在當地經過腦神經科醫生詳細驗查,作了腦部磁力共振,報告顯示腦部正常。 09年3月鄔先生的手及腳部麻庳加劇,手部動作開始遲緩,手腳都不太靈活,醫生再替他作頸部及腰部磁力共振,腰部報告顯示沒有特別異常,但頸部報告顯示頸椎C5和C6節脊椎孔嚴重收窄,引起C7神經反射痛楚,同年9月進行C3-4及C5-6頸椎融合手術,手術後手部麻痺大大減輕,可惜腳部麻痺仍然沒有改善,麻痺從腿部伸延至腳底部位。 10年9月病人出現了行路困難及小腿部位經常出現繃緊抽筋現象。 鄔先生 53歲 病理分析 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簡稱CSM)是隨着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通常病發於長者。頸椎關節、椎間盤(軟骨)、韌帶等都因為經過長年累月重複性磨損及損耗,一定會出現某些痛症或徵狀。 舉例說,關節長時間磨擦受損形成骨刺,軟骨隨着年齡脫水突出而導致脊椎孔收窄,脊椎韌帶退化變厚影響脊椎管道收窄,這些退化性的現象如加劇可引起脊髓嚴重過度受壓而產生脊髓病變。 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的常見徵狀 - 頸部僵硬,可發於單一邊或兩邊頸部 - 頸部、手臂及肩膊疼痛 - 上肢漸漸無力、麻痺及萎縮 - 下肢僵硬無力、行路步伐不穩及舉步困難 - 腳步肌肉繃緊,有拉實的感覺 - 腳部不停出現「跳躍」的肌肉活動 - 四肢出現觸電般的感覺 - 可引致泌尿系統失調現象 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的成因 1) 屬於慢性退化疾病 2) 脊椎出現異常骨刺,對脊椎神經形成壓力,令脊髓過度壓 3) 椎間盤退化,嚴重突出壓着脊髓 4) 脊椎韌帶嚴重增生壓迫脊髓 5) 頭部因意外猛力撞擊影響退化了的頸椎,加重脊髓受壓 檢查確診 一般都會通過X光,肌電圖檢查(EMG),電腦斷層脊髓攝影(CT Myelogaphy)及磁力共振掃描(MRI)等方法檢查,得以確定神經根及脊髓受壓的位置。 治療方法 症狀較輕微的,一般都會先用保守治療手法。可以利用Cox®軟骨減壓治療法來鬆弛脊椎神經的壓力,這是一項很柔和的治療,不會作出強力拉扯或按壓頸椎的,同時如果病人的痛楚難當,可暫時服食止痛藥、消炎藥、鬆弛肌肉藥物來紓緩症狀。若症狀持續,更可能需要接受手術評估,用手術方法來紓緩脊髓壓力。 後記:鄔先生的病情比較複雜,由於他做了手術後都不能令他的腳部麻痺紓緩,再接受手術的風險相對大大提高,所以藉着Cox®減壓治療,慢慢地將頸椎壓着脊髓的部分減輕,但將會是一個比較慢長的治療個案。

    Read more →
    • 29 JAN 16
    • 0

    頸椎神經及食物敏感引起循環性發燒及嘔吐

    真實個案三 2歲半的琳琳在2007年10月中出現高燒及腹痛徵狀。琳琳父母帶她到醫院求診,在驗血後發現她體內有“鍊球菌”及“腺病毒”感染。經抗生素藥物治療後康復出院。但出院後1個月,琳琳開始出現發燒及嘔吐,再次進院驗血檢查,診斷為“腸胃炎”,接受另一次一星期抗生素的藥物治療後同樣康復出院。但過了兩星期後琳琳再出現發燒,嘔吐及腹痛。再次驗血查究,但今次沒有發現任何病毒或其它原因。但發燒,嘔吐及腹痛不但沒有改善,及後嘔吐可達每天9-10次之多。琳琳父母再帶她到不同私家及政府醫院接受不同驗血檢查,腹部掃描,胸肺X光,腹部超聲波等等,都不能查出因由,最後醫生診斷她的病為“循環性嘔吐”代她自行康復。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琳琳的爸爸閱讀了一遍筆者在健康創富第87期發表的“頸椎移位影響持續低燒”的文章,他便立刻帶琳琳來求診。 當日她來求診時,仍然是發燒,腹痛,嘔吐及新增手腳痛的徵狀。第一眼看見琳琳時,已察覺她無論在身形及高度上都比同齡的小朋友細小。眼睛沒有其他小朋友的神采(可能在醫院裡已被針藥的痛苦煎熬透了)。下眼袋附近積累了深色的色素(顯示食物敏感的信號)。情緒極度不穩,不停哭泣。當天在診所量度的體溫是103F度,再繼續問症之下,發現她排便極之不正常,多數3天排便一次,甚至有時4-5天排便一次。在飲食習慣中,每餐都飲魚湯及進食魚肉,很愛吃零食及糖果。由此可見她的飲食習慣及排便的功能大大拖垮了她的免疫力系統功能。 琳琳的個案 個案分析 檢查琳琳的脊骨後,發覺她右頸椎第一節及腰椎第二至第四節附近出現肌肉性僵硬及輕微移位。腹部位置異常脹大,胃氣及腹氣影響腹痛(可能是食物敏感引起的)。右邊面和左邊面不對稱,右上唇及右眼上縮(頸椎第一節神經所影響的)。由於她的偏食習慣,我亦替琳琳作了一個頭髮分析重金屬測試,結果顯示她頭髮樣本出現含水銀及鉛金屬偏高。(可能攝取過量魚類有關) 從以上分析,作出以下治療: 1. 替她進行頸椎及腰椎治療 2. 按摩腹部增加腸道移動 3. 給她益菌來幫助腸道回復健康 4. 暫停她進食奶類產品,包括牛奶,雪糕,芝士,奶製品食物 5. 暫停她進食魚類,所有零食及糖果 6. 暫停所有含糖分偏高的食物 經過4次治療後,琳琳再沒有發燒,腹痛及嘔吐的徵狀。手腳痛的症狀已在第一次治療後沒有再出現,排便功能回復正常。在這3個月裡,進行了8次治療中,她有過2至3次低燒記錄,但發燒不會持續,通常在數小時或一天便回復正常。經過這8次治療後,琳琳的病情可以說是已大大改善。琳琳的父母由擔心女兒不知明原因的病症至今天看著女兒漸漸康復,實在是放下心頭大石。而琳琳方面,配合了治療,改善了飲食習慣,排便功能回復正常。在高度,身形及體重都有回升的跡象。琳琳又回復活潑,可愛,不再鬧情緒的小朋友。

    Read more →